神農廣播電台網路社群

標題: 壽光紀行——兼談兩岸農業交流的省思 ─ 伯麟 [打印本頁]

作者: 少爺    時間: 2013-12-1 21:01
標題: 壽光紀行——兼談兩岸農業交流的省思 ─ 伯麟
壽光紀行——兼談兩岸農業交流的省思* o: q4 t# B/ C8 S8 g
* W2 v( n9 J2 H, h; J# ^1 c% m
; J. M# g( P. X$ U7 m
文/圖:伯麟
  Z9 b) w4 o% f
  o* e  u  `# O5 X9 Z
7 A' M5 X" Z: Z9 e2 v4 \
! b2 u5 R/ [- K- R6 o1 T5 H, F3 x+ c4 d* }3 j5 X" s

  C! f( a* Q3 w7 x7 h9 H
; X( G4 d- w) Z四月十九日,我、蕙蘭和三十八位農友一同去了山東。原意主要是參觀每年四月二十在壽光舉行的“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由於主辦單位的好意安排,短短七天,安排我們從青島、青州、壽光、淄博、濰坊、曲阜、平陰,到濟南,再回青島搭機返台(因機位難求,人數必須刪掉十幾個,也無法青島進、濟南出),讓我們把山東來回橫走了一趟,除了蔬菜博覽會外,還看了青州花市、三元朱村、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平陰台灣農業園區、遙望泰山、拜謁孔廟孔府孔林、遊覽大明湖、青島市區、嶗山,最後暢飲青島啤酒而返。5 _9 `4 c% Y. ?" O4 c( M

" v# x, Z# ]! h9 Q$ q/ G" d% v壽光蔬菜博覽會今年是第十屆,我們不知道台灣有多少人來參觀或參展過,我認識的只有阿寶提過這件事。我自己是幾年前北京友人告知壽光是中國蔬菜生產中心,回來後從網路上查了一大堆相關資料,才曉得有這麼一個地方、有這麼一個博覽會、有這麼一個三元朱村、有這麼一個人叫作王樂義。
. l% j3 H' f% k2 M# U$ _) R) G
% }4 O# r2 \; D2 {一切必須從王樂義講起。6 U) Z" c  T4 @
% R: z- n1 u" I& S1 s9 k' u8 T- Q) p* Z
1941年,王樂義在戰亂中出生。「吃不飽、吃不好」是那年頭絕大多數中國人共同的記憶。本想好好唸書過好一點的日子,家裡窮,小學讀了四年就中輟,幫父親下田幹活。17歲時為了多掙點錢,(所謂多,也就是每月六十幾塊錢),他到東北去當伐木工。62年,帶著胃病回故鄉重新務農。78年他得了直腸癌,手術後雖然保住了命,往後身上卻長期掛著一個排便袋。即便如此,同年秋天,他還是因口碑獲選為故鄉三元朱村的村書記,一直當到現在。
/ O  Q3 R. }/ n, l5 d+ k$ ?* f
+ S4 `/ }$ I  ]) Y當時的三元朱,只有一句台灣話可以貼切地形容:「窮得像鬼一樣!」。整個村只有兩輛破車,十頭只剩皮包骨的瘦牲口,年人均收入101元…。相較之下,去東北砍柴的收入,真算是高薪。
3 l3 a) |1 U' i8 Q% F: o' q$ n' }, v0 X; P) c0 G" i# ?7 l2 C
面對村民們和自己一窮二白的日子,王樂義只有一個念頭:「再怎麼樣也要拔掉三元朱村的窮根!」。# y4 o& Y' m0 ]' _0 f

* v* n: ~& S& S2 `/ t& [怎麼做?
% H& ~6 f# I& s. i/ w& F0 e4 H' r7 d& o8 j1 `& A/ K9 u) p
他上任第一件事,就針對村裏三個荒瘠的土坡,跑去山東農業大學請教可否種植果樹。得到肯定答案後,他親率村民挖了四萬方土,打了兩口深井,種了四百畝果樹。種水果不比種菜種糧,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收成。大家咬緊牙關,過了十年,村民年收入每戶好的有五、六千,少的也三、四千,比他上任時多了好幾翻。/ T  H- l- x0 r) N" j0 n% k+ H% A

2 Z. e' M, Z6 q  a* W大夥相當滿意。王樂義卻一天到晚盤算著:這只算吃得飽而已,要如何進一步讓鄉親富呢?) A5 W( H' M, L
8 h5 i; E, a& h. P( p+ m# O
 
: {4 I( u8 J; a4 B
. l% T: }: S  R7 ]% m在這之前,大陸北方冬天基本上除了蘿蔔、白菜外,沒有其他新鮮蔬菜。雖然早在50年代末中國農業專家就研育出了溫室西瓜,80年代也從荷蘭、以色列引進了現代溫室,但成本非常高,每畝要價30萬元,任誰都蓋不起。而大陸自有的簡易大棚(就是溫室),一則須耗大量燃煤,容易造成污染,二則保溫性差,耐不了冬寒,只能對少數一、兩種菜進行早春或遲秋的產期調節,所以雖然壽光自明、清時代就以生產皇家御用的大蔥、韭黃著名,但隆冬蔬菜卻始終是個無法克服的難題。
! {. Z) O1 L2 ^- X6 c: ?& `: x0 Q2 f
; ?) m* i( L& c$ Z1988年底,王樂義的侄兒從東北帶回幾根生鮮的小黃瓜來送他。$ v8 }5 J' N% E/ O" u4 y
/ i  o6 i4 e1 I* m, }
地凍天寒中的條條翠綠,啟動了中國農業一個新的紀元。' D* Y3 W& b+ ^+ I

8 n5 h8 n) q; r; q+ _+ B; C! R誰種的?那裡種的?怎麼種的?王樂義緊盯著追問。! K4 n% O* V% @0 i
2 `- C7 V1 P$ C1 x% P5 {$ t
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這玩意兒要咱也能種出來,不知能賣多少錢。/ W, I0 g$ O7 p* r% J% O! T" D

" F. U4 p: E; p0 u: T: B: a" {89年正月初六,年沒過完,王樂義頂著風雪,長途跋涉,來到大連瓦房店韓永山的大棚口。這棚竟然不用加溫,光靠冬陽就能在嚴寒中種出黃瓜。" I- X$ l7 Z8 s' k
. |; c  b# j* T7 u7 |8 O
韓永山知道他是來學、不是來買的時候,當下將王樂義驅離:「這是我和另一位農藝師研究、實驗兩百次才種出來的,連自己的姊夫都不教…。」9 V3 Q# g: l5 @# g

; i8 w2 Q! e. T. T$ _; j王樂義理所當然吃了閉門羹。+ P2 J( O" B; H2 L

% Q) d0 o6 C4 h他絲毫不氣餒。一趟、兩趟、三趟!王樂義的誠意以及同鄉之情,終於感動了韓永光,跟他回到壽光,傳授建大棚和嫁接黃瓜的技術。
2 X7 Q, d$ z9 A, p6 t# H/ s* e) [# p. S  l& K
王樂義把韓永光的大棚根據壽光當地的實際狀況做了一些調整和改良:加厚牆體厚度;把原本高低兩個山牆間直線的斜面改為中間凸起的拱形而使原有坡度由25°提高到45°(增加採光面);改用不同材質膠膜,使透光率也提高了40%…。2 ^' b9 u0 l* }- l
' v/ j  r) ^* Z5 P# i$ n
試了幾個月,有把握了,他興沖沖召集村民,準備讓大家發財。" [" N& `9 ]" \  `2 b

( w$ j  D' O5 H; b6 @沒想到好不容易求來學來的新技術卻碰了滿鼻子灰。
) F' B2 d, T4 ^+ P& O' ]( q6 b: H
「冬天燒煤都種不出,光曬太陽就能曬出黃瓜?神仙也辦不到!」村民們打死不信。7 J, b8 I# r; l. ~" Y" c9 m+ v7 d
$ w- |4 g  T$ s9 u
「樂義啊,我們種了幾年水果,好不容易才日子舒服些,你幹嗎又在折騰啥呀?」,村民對現況已經滿足,不想傷腦筋去搞一個聽都沒聽過的玩意。
) M0 m8 G* D+ D$ j9 G8 Q
5 \# S% c! w  ?「一個棚要花六千塊!搞砸了誰賠?」,「我負責賠!」,「你拿啥賠啊?」…
* v) h) M+ G+ u8 ?5 |9 Q5 V7 e% g; o- y! W: j
確實,一個清廉方正的村官,年收入根本抵不過一個種水果的。
. ]. p- G+ `, g9 B* F+ ^& u( x. Q& {

, J1 U# w! m0 `- x# B, {. \: ^$ L2 M5 O. A  z, R
) B8 \1 {- l  |# a- z- |, K( E
! C. U' W# a$ @
連小娃兒都編了童謠,笑他傻、笑他瘋。
: _5 B, f' ~# g- g8 T1 M) b% \- S* i+ B, ^1 q9 Q" U8 Q" ^/ ^
眼看秋風起,再不動就來不及了。王樂義逼得沒辦法,抬出黨字招牌,直接找了十七位年輕力強的黨員,冒著不可知的風險和村民反對壓力,砍掉36畝已經灌漿的玉米,搭了十七座改良過的大棚。$ D, g' \# k- p) j4 ?) c: K
. I" z0 @6 S8 i: x  u
同年12月底,有史以來頭一回,山東的冬天結出了鮮嫩帶花的小黃瓜!7 i! Q, w3 b0 R/ C

) `3 `, q* c& C6 _! y# [消息不脛而走,全村轟動!- }: I0 z9 w! |3 t  Y! m

" d5 n$ K1 B- u$ g城裡的菜販直接進入三元朱,「(一斤)要三塊給三塊,要五塊給五塊…」。
1 o" g" J0 s. W1 W% Q% r; m" Y) e, Y$ z3 h3 q: c
第二年夏天,算了算,平均每人進賬二萬七,小小三元朱村一下子迸出了十七個“兩萬元戶”!。/ l/ \& A/ C% M0 i$ k

' F  H( x" {3 _$ W" o4 n8 q' b/ W: |; m二十年前的大陸,別說鄉下,“萬元戶”不論到哪裡都是台灣人講的:「走路有風!」# K. A$ I+ @0 x: ]4 x

# F0 K3 v; L' L3 k三元朱村一下子全員熱火起來,家家搭大棚,戶戶種冬菜。2 t/ j- W& ^1 I+ T8 R

! c1 T5 B4 D, v2 t出名意味著更多的麻煩和更大的責任。
5 L3 V7 N( n* u
) R4 |/ L& x; `; D韓永山到壽光傳授功夫,王樂義的眼光、決心和誠意當然是主因,但縣書記王伯祥的鼎力支持,重金禮聘,也是促成此事的關鍵。十七個成功,讓王伯祥親自出面請王樂義把這套技術傳給全縣的農民,甚至連中央也有個大官,下鄉請他向全國推廣這項經驗,解決整個北方冬天沒菜吃的難題。
- V, P7 m, _) j5 T7 D8 O: }/ B9 q) k
「這怎麼可以!」,村民們又群起反對。1 [4 u: j1 j- ^+ z2 b; r2 m

) y' v- ?  O: }: w4 f6 r去年,反對學;今年,反對教。
2 Q+ n/ J" s+ @! t
: ]) X: ]  p+ u不管台灣或大陸,日本或美歐,這種事用不著串連,全球農民絕對有一致的共識:技術傳給別人,哪自家還有啥搞頭!: A, O& S# ^  ~; s- T  N) [
# ^1 H6 Y3 S1 H5 n! v% B, }0 _
「這個技術咱們自己起碼得捂(蓋、藏起來)個三年,發大些再說。」村民們合情合理的底線,王樂義沒理由反對。
  ], v- H& o8 O  i
) @0 _( I9 N+ Q. U不過,他回頭想了想:「一村富不叫富,全國農民兄弟都富才是富!」
% n, E9 C; z4 w, V8 |9 x+ Q$ B; {
! u& Q' [" j# J) s就這一念,王樂義成了中國「菜籃子工程」的總教頭。! b( f+ m1 d8 n* _  b6 e
8 M: i7 b4 V" S& W' Q6 j
前後二十年,從三元朱村、到壽光、到山東全省、到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新疆、甘肅、東北、西藏、雲南…,五度改良過的「壽光冬暖式大棚」,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數以萬計地冒出。
' a0 n: Z; k, o( o4 z6 ~( G* R, r- X+ a% b, y
總數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準,單單壽光(現已升格為市)本地最少就有五十萬座大棚…。」
+ A4 v  K! ^% L) b- i% v7 D  V- ]6 e5 a- X$ o. |- o
車行壽光郊區,兩旁一望無際、波浪起伏般的塑料棚頂,台灣農民著實見識到了。
$ p0 D3 C7 h0 ~% \0 J; C- z
6 \6 o1 B$ |8 \0 [# ^& H# j推展冬暖大棚的過程中,王樂義與當今另一種「普世價值」背道而馳。- m# E2 C5 t5 K( d/ A. _3 U# l

/ m5 F4 \$ G0 d2 {, O7 S! N他放棄「智慧財產權」。任何農民,「哪怕手無寸鐵、家無寸銀,也完全可以把他的技術學到手。」。各地農民上門求教,一律免費;偏遠窮困地區來的,供吃供住,學成時還可以把一些高檔蔬果的種子、肥料、資材帶回自己家鄉。96年,雲南段氏姐弟千里迢迢來找王樂義,在三元朱吃、住了二個月,他派專人花了兩個月指導他們種大棚豆。他們回鄉後,竟然收到一百多公斤豆種,倆姐弟頭一次收成,寫了一封感恩信:「在您身上,我們不但學會了技術,也學會了做人。」
% U$ A. M6 a2 Q
; A8 V. `7 H; ~; G- e4 w除了王樂義傳教式無私的指導,地方政府及時且到位的配套措施,也是壽光成為中國大棚蔬菜中心另一不可或缺的要因。當時,村辦公室管三樣事:規劃、安排土地;確保棚區水、電、路「三通」;提供資金貸給任何想搭棚的農民,每棚2~4千元,分三年無息償還。鄉、縣兩級政府承擔另三項:免費技術指導;成立專部,統一將種子、肥料、塑膠膜等建棚和生產所需的合格資材,負責供應到村到戶;很重要的,負責行銷。
8 h2 |6 ^1 y8 t( v$ s
# s( Y  A1 h! R2 s! Y「風險留給政府,實惠送給農民」。目標明確,政策切題,辦法公道,執行徹底,
. b# _1 ~& U! f% D: F1990一年當中,壽光地區的大棚由17個變成5218個,平均收入都在兩萬元以上。
7 p) k3 {$ H8 d  M! W: V6 G! F7 d+ E4 l, ?9 u. }; s$ N& R1 R
那時候到現在,大棚裏從種菜到種花卉、水果、菰菌、進而發展到養魚、養鴨、養雞…。葡萄、西瓜、洋香瓜、蕃茄、香椿、香菇、油桃、絲瓜、杏、豆芽、芹菜、韮菜、辣椒等等,新品種、新技術,王樂義和壽光市與時俱進,一步都沒停過。4 `- b4 W3 u# V
1 p  ?2 q2 [, S; C
/ V' U" m2 L! x4 z

. K9 L% o- `# z1 b, M
& K4 W% s0 D0 _# C
" `: Z* n! X! G; k3 b  a4月20日下午我們看到的蔬菜科技博會展場,就是壽光市政府投資興建的一萬畝蔬菜高科技示範園。十一年來,他們先後和國內27所大學、46個省籍研究單位、23個國家、地區引進、合作研發了9大類、三千四百種以上蔬果。而每年一度的蔬博會,就是該園區的成果發展會,展出各類的蔬菜瓜果、種子種苗、肥料農藥、園藝設施、溫室材料、專業技術、果菜園藝栽種及造型,還有各地特色農產。! u# \, `2 o8 {( s+ U& I; C
& b# k- G2 f: k$ Q, {; c2 W2 P- Y0 Z
幫我們解說的小姐說:「去年有50個國家、2000個品種、300項新技術參展,參觀的人超過150萬」。
* Y. L* S" F7 Y1 s' D' C$ t6 S; }) b/ X7 Y7 v
她一再提醒我們要跟好,別走丟了。我們心想:「沒這麼誇張吧!」。大夥兒原本打算自由參觀,約好時間,回車上集合的,進了主展館大門後,才曉得她沒嚇唬人。5 I3 z: {7 R% v: [# l& \

2 j1 V9 s; W. p! O) i" n整個展區根本就是個超大迷宮。, [3 ^( m. v5 `: g& B9 u& \
; q% n7 f+ D2 h- Z% ?8 S
我們花了將近三小時,在人潮中快步匆匆繞了十九個展館中的八個,算到此一遊。7 h0 g+ s* k. K. }
) A2 [- t3 G6 H/ a! F+ ?6 k8 ~/ ^1 V
農友陳慶福臨上車前總結大家的想法:「大開眼界,不虛此行。」
, w) X* {7 y2 |$ L8 k
; b$ `0 I  s& D( ?% L' ^* Y王樂義的事蹟還沒講完。
7 R8 l, N' j% X# o& t* a$ J2 K" g# `; j; ]1 W( Q+ m( Y! ]
4月21日上午,我們到了三元朱村。
( e$ ~: v% r1 S4 G: ?/ Z& Q- b8 M( }, [. E, h
和部份南台灣的農村一樣,三元朱村入口有個牌樓,只是台灣農村牌樓上往往寫的不是村名,而是該村的村廟名。7 S1 _, c( }7 R5 C2 }) O5 `8 \% F+ v

; ~/ @! z- o2 k6 I" F1 Q' D為什麼叫「三元朱」?導遊小柳說託我們的福,也是第一次到這裡,他也不清楚。
5 D; {/ O) M5 b. d& H6 b2 P/ z8 u5 X. p
進牌樓前,沿路所見基本上和其他一般農村沒兩樣;進牌樓不久,卻是一連串的難以置信迎面而來。
, V0 D6 T8 F* ~( N3 g  p5 H5 [9 s# y' Q; a* P
這是個農村?這是個中國北方鄉下的農村? 6 E0 J- o/ f! k! ~, w. C  l1 J2 J
, n% a/ h* T$ g$ l1 u. P& {; M
別說台灣,我曾在全球首善的瑞典鄉村住過兩個半月,也沒眼前這種規模:新穎麗緻的連棟洋房、乾淨無染的路道、寬敞明亮的購物中心、設施齊備的幼兒園、造型優雅的太陽能街燈…,一些先進都會才看得到的設施,三元朱村統統齊備。
1 Z) d" c1 z# K! i
" U0 N$ K3 k5 r/ s; k
- Z0 D+ H9 \  g* |% W/ A, @8 x4 i$ B& Y7 R, D

4 [: h6 l1 h$ a4 L! W7 |
, Q/ D4 P; O$ m" H) L& }$ ~接待人員告訴我們,除了風塵僕僕,掛著“便帶”到處示範、教導大棚建造、接種技術,對於整套功夫普傳後冬季蔬菜將不再稀罕的惡果,乃至全國各地如潮似海的大棚會不會後浪撲前浪,倒淹三元朱,而讓鄉親們一直耿耿於懷的問題,王樂義一直冷靜、理性地觀察著、思維著、應變著。# ~4 b& i* g, Q9 |1 x* {. Y
' p, K- \8 q! L
91年初,北京來的領導一句「要發展無公害蔬菜,爭取出口」,王樂義從山東到山西,從山西到河北,跑了幾所大學及研究單位,都只聽過、沒人見過,最後,找到中國農科院的王憲彬教授,才弄清楚無公害蔬菜是怎麼回事。而老教授試驗成功了六年,沒想到第一個來學的,竟然是個「只上過四年學的農民」。% Q6 D8 _8 F$ B% i6 [6 M+ D
1 q, x2 S7 ?4 \
92年,無公害蔬菜在三元朱試種成功,三年內,王樂義在家鄉推展了20萬畝。壽光成了中國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S& d5 y4 N+ Y$ m

9 K7 ]1 v2 w+ z5 Z「什麼時候都要有“一招鮮”」;「榮譽只能說明過去做得不夠,未來還得繼續努力。」。' j  ^9 [1 z" D( f0 S

% \+ a6 r: h5 f王樂義時時提醒自己:要不斷提升!
% ?$ R. v9 f7 y' W" f9 [% j: F4 U) j
品質有把握了,王樂義緊接著告訴村民們:「菜多了,再好也是大宗貨,關鍵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特色」。他在村裏成立了蔬菜加工、運銷公司,並在2001年註冊“樂義”牌商標。同年七月,外箱印著王樂義大頭照的“樂義”牌蔬菜正式上市,箱子裏有張小卡片,上面清清楚楚寫著誰種的、那裡種的、什麼時候收的、以及聯絡電話。
/ t& I. M7 T+ e7 [* c, ~3 p
$ v( O0 _3 X7 `7 {2 c  * ^" a0 f: ~0 I$ m
( F. P; N8 ~% {9 C/ J
這是一張榮譽卡。可溯生鮮農產品從此在中國出現,比歐盟遲一年,比台灣早五年。5 e2 s- S& \- K/ j

! V1 G  F* {: i6 J/ t( r$ s目前,使用王樂義為名的蔬菜食品、肥料等等相關公司有十多家,這些“樂義”公司每年分給王樂義的紅利,「全都交給村集體,自己一分錢不要」,因為,「“樂義”這個品牌示鄉親們培養的,不是自己的,是全體村民的。」 5 f5 q1 ]$ e7 |! J; z; T' E9 Z; M
3 P' v3 M3 U$ l. B+ ~+ o
品牌打響後,面對一張七百萬箱的出口訂單,王樂義只簽了七萬箱:「品牌越響,應該越愛護,越不能濫竽充數。」
# _, @/ \* \* k! s( F+ U, j( f+ ?2 F! g/ V% s, \
他親自把村裏最好的蔬菜拿到國外銷售。剛開始,外地消費者的挑剔,讓他很不習慣:東南亞人把黃瓜當水果吃,不能帶刺;俄國人吃蕃茄喜歡切片拌沙拉,三元朱的蕃茄漿多肉少,一刀切下去儘是茄汁…。怎麼辦?只要國外有不同的品種,他都想辦法弄回去試種。試種效果好,就推廣。下回,無刺小黃瓜、果肉型蕃茄,讓國外買家滿意百分。
. y. f0 X8 r$ J" x1 ~
8 L0 A( Z) p* C4 S  _緊挨著村辦公室的「三元朱國際農業培訓中心」,是王樂義和美國、荷蘭、以色列、西班牙、德國等八個國家合作或成立的,簡直就是縮版的蔬博會,各種新設施、新品種、新資材、新技術、新研發,樣樣不缺。他希望:「農民不出國門,就能學到最先進的技術。從這裡出去的農民,不只是個技術員,而是與國際接軌的農業專家」。8 S. t2 f" b2 @
( z( D1 c9 X* X
就這樣,壽光,成了中國「蔬菜之鄉」;三元朱,成了「蔬菜聯合國」;王樂義,則成了小學課本裡的「菜王」。
# F3 a; F2 D% K8 ~: f( i# L  `. u( h  p0 t) O, @6 M
三元朱村展示中心的牆上掛滿了獎狀、感謝狀、照片。王樂義自勉自惕的一句話,引起大家會心一笑:「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 Y0 f* n5 A/ v0 ~- I: H+ U  ^, O, f  D
是他抄宋楚瑜的?還是宋楚瑜抄他的?7 k; Y) S, B) x0 S- R, q4 A
7 ?! {0 L% d- L( H( B" ^
誰抄誰,不重要。誰說到做到,人民知道。$ G4 l- p2 Z8 E" ]: F5 i( W

% R/ m3 n( U+ V* o; ]( \; j中國最早一本包含農、林、漁、牧、副產品加工的綜合性農學專書《齊民要術》,作者賈思勰的雕像,樹立在三元朱農技培訓中心廣場正中央。他是山東益都(就是壽光)人。我們在三元朱村的同時,王樂義先生正在接待另外三團來自其他地區的人士,特地抽身和我見面,送我一本厚厚的《跟王樂義學種大棚菜》和一幅《一代農聖賈思勰》的長軸橫畫。- @( D* @* ]6 V2 A
7 Z. q8 a* H. N/ i& X( t. X
農的傳人,賈思勰和王樂義當之無愧。
, c( B2 X& i' X( j5 c
! Z6 U. C) S$ p# c/ r8 v我向王先生深深鞠了一躬。) l# K4 R; @( p3 R" L
/ |: s' r5 Q  `2 e
台灣的農民朋友以及所有從事社區工作的夥伴,都應該到三元朱村看看,這是我唯一的建議。
- k0 C3 b3 g. ~. a$ L% t" s7 H& Y) a0 |. p
這幾年每次去大陸,總會和對岸朋友聊些有關兩邊農業的話題。5 ~: ]* E! l% t
$ m+ p) ]3 n* V' d5 s" i6 p
他們一直不懂為什麼台灣農民,尤其是南部的,對中國抱著如此深的成見,且這些成見,並沒有因兩岸多年的交往和大陸屢次釋出的善意,得到任何舒緩或消解。
4 E3 N3 n3 }# q* L' U
8 f7 h+ j7 v+ N# g- {問題本身就是答案:兩岸農業接觸得很早,交流很頻繁,但農民極少交往,少到趨近於零。* ~/ S6 ~. ^+ a( {
( ?" j8 C% e1 h% E3 W: `3 B
人和人交往,不外接觸、認識、了解、最後同意或不同意幾個次第。
6 H. O. e9 S/ @( {. L" v7 @, L3 e; [3 F1 D
對方長什麼樣,是高是胖、是長是幼,總得先碰個面。接著,互道姓名,家居何方,從事什麼工作,彼此開始認識。經過進一步往來交談,才能了解對方家庭背景、所學專長、興趣好惡、個性圓剛。7 j; D( ~5 B( y; x# }& ]6 W

+ u/ G9 `2 N( Z了解才能產生共識。了解愈深,共識愈高。0 V% _9 d* ^6 j, w

7 J7 [6 F2 ?+ K0 R
4 C5 e" e0 i6 z& o+ t1 P0 [& @  C# G/ C( `0 [+ V3 s

) n' q) x+ S6 q; T( J$ _
* p, V. T6 ?8 @# e& c6 w當然,透過完整、正確資料的研判,就算沒有碰面,也能取得一定程度的認識。
# B; O$ _. a1 F: o8 h7 F- ?2 ^3 a4 ^) [
彼此有起碼的了解和共識,碰到爭議,才能免於各說各話,進行溝通。
/ y* c( n6 S; V/ q& E; v) j! H' m* l4 R- _4 I( u' V( ^6 D! @
通過有效溝通,能達成協議,皆大歡喜;就算無法認同,也不會傷到和氣。
1 j  @- ~+ R9 S) s2 Y- n6 L1 }( O; y! ~
個人如此,團體亦然。
4 r" ?9 F2 s( q
+ [3 u6 K! x! a( s& ~7 l# \4 [我們先概略回顧一下兩岸農業的接觸和交流。1 z& H' ]2 V  ~" _* e' J) L; T3 C) G

. H! Y3 E( o5 P: Q1 r) q1981年,就有台商在漳州投資了一家農企業。
. a& p3 H5 w1 O( _4 y/ B) @7 k; c( T- J: H
我手上有份資料,是民國81年台灣首度以「亞洲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為名,在農委會的補助下,和大陸「中國農業交流協會」進行該年度交流的報告。那一年,台灣派了一批學者、專家,分別到對岸陝甘新疆及漳廈地區進行不同區塊的農業考察,並在北京、南京兩地舉辦了〝海峽兩岸園藝作物採收後處理與運銷研討會〞、〝海峽兩岸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研討會〞、〝海峽兩岸重要農產品商品化研討會〞。
* n  d! J- b" _- w; L* o0 N; x1 T
9 u/ z% O5 U) G) I  6 ?& o0 P, F/ ^1 U" G3 d( H+ Y- H
/ U7 ]) E# N' a* J" ?
報告中指出:雙方交流應在「坦誠相待、相互諒解的共識下,由一般性進入專題之研討;由技術發展至與應用相結合;由對地方農業的了解,進而擴及農產品市場化的探討…」,而兩岸農業技術交流,以「不危害台灣農業及增加大陸農民收益為互動互利的目標」。同時擬定了下一年度雙方交流的具體項目和計畫。: X4 G7 e0 a* T

+ G8 L5 b' N1 [" f3 ?# g而結論的最後一句話是:「反觀大陸農業科技也有我們借鏡的地方。假如果們能抱持著更謙卑的心情來學習們的研究成果,也許能從到無限的啟示。」2 u7 q! I) k! u0 z: _; b  K

+ w9 R3 ^7 G) g8 Z+ y2 ?雙方初步接觸,四平八穩,好的開始。, a2 U: p4 s1 K" R8 L* M: o

5 b/ `4 P$ T6 M& G% X, c: f; I* Y十八個年頭過去了,從李登輝、陳水扁,一直到現在,不管那個當權,兩岸農業界人員互訪、經驗交流、學術研討、行銷交易、乃至最敏感的種原互換、技術合作,從來沒停過,參與雙方互動的人數和次數,實際投資、交易的項目和金額,多到誰也說不準。
+ [, |. o: V8 ~) m: H" x# R) g7 h/ @( w$ e3 A$ k1 j2 s; \9 z5 e( ^

/ F% R8 {1 h5 j. m; I1 q0 Y+ ^7 \6 b- B
' k$ @( c7 Z% V9 \
0 X  a3 x7 m6 y3 C! x5 A( x2 M# j( o7 B* B+ O6 c8 w" {
台灣清華大學經濟系主任黃宗煌根據新華網的資料,在一篇文章中敘述,截至2006年,在大陸投資農業台商超過5000家,投資金額超過40億美元,其中在廣東一省的投資項目就四百多個,投資金額超過三億美金,而福建急起直追,預計2006當2010五年內新增閩台農業合作達500項、六億美元的規模。
+ u3 O- Q0 P" Z
) |8 c6 {- {0 p除了櫛次鱗比、場次眾多的學術交流,大陸從1997年起,在福建、海南、山東、陝西、黑龍江五省成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2006年,又在廣東、廣西加設了兩個。其中,設在廣西育林的規劃為南亞熱帶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並成為兩岸農業交流示範樣板;設在廣東湛江、佛山的、合作領域涵蓋了花卉園藝、水果種植、生物科技、觀光旅遊、農產加工、農業物流、水產養殖及製糖植甘蔗等項。福建、山東、四川、江西等地還先後成立了好幾處「台灣農民創業園區。」/ i& l! ^+ S! c

& v3 G* o4 |) c同一期間,台灣則從大陸引進了荔枝、蕎麥、甘蔗、金錢松、池杉、大陸柳杉、北京油雞、上海黃羽雞、青島鮑魚、香魚、大黃魚等等630多個動、植物種原,經農試所等實驗單位試驗育種成功後,或推廣、或保存。# \1 U+ A4 m& C1 A8 a

7 P$ U6 b) R+ n' r. H" o就這些持續而密切交往的紀錄看,兩岸農業之間的接觸不能說不廣、認識不能說不夠、了解不能說不深。但身為農業當家主體的兩岸農民,在這一系列密集互動中,扮演過什麼角色?有沒有參與過哪次交流計畫、決策、執行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最起碼總多多少少知道、或分享了部份交流的成果吧?( o7 L0 F/ v4 ~
6 j, }  Q: q9 S
 
! h, A9 C2 P: o) ~7 k, g' Z; Z. ]- y# f: v
結果,我們發現在兩岸交流宏偉壯麗的舞台上,編劇、導演、主角、配角、路人甲乙丙,忙得不亦樂乎。但這齣應由農民主演,或成果該獻給兩岸農民的大戲,對農民而言,只極少數幸運者或許有機會旁觀,絕大多數連進場的條件都不夠。
3 c: {$ _: x: Z, U' k2 M) M# |* R- C
這麼多年,我們訪談到的,只有少數幾位花農在漳州栽培蘭花,兩位茶農分別到福建、雲南種茶,五位受雇過去「幫親友照顧」的果農或豬農,另外聽說過幾位在對岸養殖魚蝦貝類,其他所有在大陸經營農業,從早期在海南島大面積種芒果、種辣椒…,一直到這次在平陰縣承包當地〝台灣農觀光園區〞的,都是台商,台灣農民在上述合作區、創業區中實際投資經營的,一個也沒有。
, V3 K- [! }8 h9 Q, I. x  V0 w% S) ~3 @) N4 I7 Q# {
大陸開設那些農業園區基礎建設所花的經費,動輒千萬上億,雖然各種投資優渥條件逐年遞減,不像二十年前剛開放時那麼「甜美」,卻仍然有利可圖,並且開放好幾項台灣蔬果進口,包括專案向雲林買了大批的柳丁,為什麼始終打動不了台灣農民的心?
$ P9 H8 x: G4 j/ }/ l2 X" Q& T! f: E
因為還是諸多的不對稱:* @& H' p0 t; F" n
一、資訊不對稱:- f# U2 L, {3 I
那麼多的官員、學者、農會幹部、推廣人員到過大陸那多趟,每趟研討考察、旅遊宴飲之餘,大陸方面一定準備了一些「招農引資」的座談及資料。只是這些人在大陸的所見所聞以及拿到的資料,從來沒有在對應的台灣農民的眼前、耳中出現過。不信,隨便問一個台灣農民,看看有沒有人知道任何「台灣農民創業園區」的相關訊息。
% Z& I; Z9 X5 U4 X( _2 n; O0 x, {' U台灣農民到過大陸的不多,就算到過的,也只是旅遊,對大陸農業的各種狀況所知都極其有限。這次去山東的,近半數是頭一次踏進大陸,除兩位年事稍長,其他都是台灣青壯輩有相當成就的農民,包括一位斗六農會輔導員,和一位家住彰化竹塘、到大陸旅遊超過二十次的陳先生(他絕對是個特例,要請蕙蘭好好訪問他一次),38人當中沒人知道壽光蔬菜博覽會,沒人聽過王樂義和他的冬暖式大棚,沒人曉得大陸的菜有這麼多品種、這麼好的品質。而台灣的稻農不認識袁隆平、沒吃過東北米的,同樣比比皆是。
3 O7 ^7 {/ k# ~* E& F  x# H台灣農民對大陸既少接觸,也缺乏了解,要他們如何認同?" R4 Y6 r, {7 V4 x
二、資金不對稱:% Y/ _% m) B) ~  {% Z1 P7 [
去大陸投資農業每個案例平均所需金額,以美金計算,早期大概是百萬左右,96年台灣陸委會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已經提高到332萬,2001年江蘇省商農業投資規模每件平均更達417萬美元,這種規模,只有大企業、大財團或上市公司才玩得起,台灣一般個體小農,根本連想都不敢想。
" B+ n: q! ?; I0 J9 l' I  b+ r雖然台灣農民個別技術高、也比大陸富,但能一下拿出幾千萬以上台幣現金的找不到幾個,何況,把辛苦賺來銀子撒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完全違反農民理財的經驗法則。$ `* f: C3 h: k! E: l/ p$ m
三、時空不對稱:) d4 C, q/ [! O/ a1 C
接觸、認識需要花時間。農民朋友,一年到頭,難得休息,要他放下田裡的活,一天可以,兩天勉強,三天以上免談。別說每回到大陸參訪來回最少得花五天,就連在台灣本地辦一天的農業觀摩或講習,總有農友抱怨時間不對。山東幾天,餐桌上的話題不是看了些什麼,而是「台灣下大雨,田裡蕃茄慘了!」,人在壽光,心可懸著雲林鄉下。$ q8 b8 A5 \& C4 |
7 c8 p- ?( W! u2 D' {, p/ f2 }

/ M% ~$ ]" k. d" h' o+ T0 r) S5 O/ D: B' {! A# B* z, R* k
2 C7 k+ L( D, y
& y* d* _( s- A2 K  K2 I
兩岸空間本來就極端不對稱。在台灣,去哪裡都可一天來回。而大陸則是「大到東西南北都分不清」,出發時想仔細認識、了解大陸的一股勁,往往被坐痛的屁股,磨消殆盡。+ C2 _1 k& A4 _1 f. O" P
天候、土壤、溫度、日照等自然條件永遠是農業最大的制約。同樣的大棚,台灣用來降溫、防蟲,大陸則要禦寒保暖;同樣品種的蓮霧、芒果、番荔枝,別說到海南島,就算在台灣本地哪怕換到隔壁縣種,甚至同一山區不同山頭種出來的,統統會變味走樣。0 r& F/ p8 f- @& j" g
在濟南時,隨行黎先生請廖祥宏把他的獨門絕活羅勒(九層塔)拿到大陸來種、來發展。廖祥宏說:「你到台灣來,我負責全部教給你」。我認識廖祥宏超過十年,他絕不是敷衍虛答,他只是老實告訴這位新認識的朋友,大陸太大了,大到他幾乎一無所知,還是台灣熟悉,在台灣他才有把握。
! d& S! D/ E: z四、本質不對稱:9 }$ }8 p# l" h/ o( G6 w3 {
除非或天災人禍,活不下去了,否則農人絕不會輕易離開自己的家園,舉世皆然。期盼台灣農民離鄉背井到對岸去發展,與農民安土重遷的文化本質,其實是矛盾的。8 @) c: f5 v: M7 J2 ]1 E+ @1 t4 R
& J$ o7 p2 x- x; S; O
這些不對稱加總起來,台灣農民感受到的是「利益不對稱」:對大企業和「有辦法的人」有利,對農民不利;對大陸有利,對台灣不利!. O& z  m# i# d# O
" y, O0 ]$ v- U0 P8 v1 j) K& y
0 i9 s. J  M) G

' i# y& z4 M$ z2 i
/ a( G& L7 u: r* i5 @/ ?* `5 Z其實,上述時空條件的不對稱,正是兩岸農民可以明顯共創雙贏的利基。雙方依天然條件,妥善規劃,各自生產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再相互交易,比如說,大陸別種釋迦,想吃釋迦找台東買,台灣也不要浪費精神去推水蜜桃,因為你種不出成都或無錫的品質,大家交易互補,消費者能吃到真正的口感,而從事生產的農民也才能實際獲利,否則,像目前這樣,一大堆在對岸種的鳳梨、木瓜、芭樂…,只是壞了〝台灣〞這塊招牌,增加台灣農民的反感,違反兩岸交流的初衷。, c. {( e9 s2 E

2 y4 V; z7 E1 {- T- T我喜歡買書。買書過程中,我發現兩岸農業知識的交流,是個蠻有趣的不對稱。
* u9 f; S5 x$ @3 e% M: O! b6 e; H- _; I
+ c' H8 g& ^4 f9 C5 Z9 C八年前,我在成都一家書店買了一本七百四十頁、由當年福建農林大學校長鄭金貴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的《台灣現代農業科技》。書中收錄了二百種以上台灣糧食、特用作物、果樹、蔬菜、花卉、菇蕈、苗木、畜牧、養殖、永續農業、有機生產、病蟲害防治及設施農業等項相關基本資料及生產技術的詳細介紹。. n4 j, e" h! Q8 L6 A

, p  w5 b1 [3 R+ p7 J我不知道有多少大陸農民看過或買過,但這本書目前在許多地方新華書店的架上還很容易找到。2 F, y0 {" d, I1 [6 S

  R. b) O5 x+ V4 ?4 ?5 Q- g在台灣,我跑過好幾趟重慶南路去找有關大陸農業的書籍。前後幾年,只買到兩本台灣版的《中國農民調查》和《中國大陸食品污染》。( I% e0 }& @0 s1 O
) r5 C+ s1 T' K8 h' y
光憑三本書當然不足以論斷兩岸農業交流的落差。$ h8 |" e6 k3 w3 F, c2 D9 c2 E
; X  L4 f5 x7 s& Y, x" }
但事實上大陸農民對台灣農業的印象,確實多所模糊地推崇:「先進!」;而台灣農民談起大陸農業,卻多數淪為武斷地指責:「黑心!」4 b" l, v* z0 X5 q4 \% q
5 K. Z, X' C3 Q7 [0 }5 F% x6 ^
我不禁想起佛印和尚與東坡居士的交流:一指對方似佛,一指對方像屎。
' w2 x$ @2 e) T1 U
# g- G+ K! o7 e8 u% X% o六年前,中、泰兩國在北京簽署了一項「中國與泰國關于再<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稅〞方案雞塊取消關稅的協議」。$ r% @& L* C$ j! r' D8 N

7 Z9 ]( B8 Y, ]' g$ j8 K6 z7 S這項協議,讓兩國水果和蔬菜貿易的關稅降為零,而立即影響了台灣和泰國水果在大陸市場佔有的消長。台灣的蓮霧價格比泰國貴了一倍多,在消費者主觀的口感品質無法等比差距的情形下,泰國水果在大陸明顯取代了台灣水果。
9 k+ I; o" V/ s3 J3 V9 A9 {6 X( O
4 \! B9 M$ R: [台灣的果農,有誰知道這件事?台灣農民有幾個明白,中國和東協各國明年即將成立自由貿易區,而兩岸包括農業在內的區域經貿合作協議,不管叫CECA還是叫ECFA,在國民黨語焉不詳、民進黨全力封殺、農民自己又無法獨立研判下,一再不明究理反對的結果,會對台灣的農業造成何等重大的衝擊?% t( S2 a" h5 V: `
+ r3 K# U' v* ~) O) @6 M4 Q
上一代超過半世紀的思怨情仇,已經成為歷史,留給我們的,是人類史上最莫名其妙,到目前為止,任誰也無法單獨定義的「兩岸現狀」。$ J- b$ K3 b+ a  ~
% }+ Y+ _7 x4 g" G3 W, A6 |% V
主權的紛爭、意識形態的對立、政治人物的操弄、國際強權的干預、切身利害的衝突,使兩岸關係一直無法突破、正常發展。
2 ?$ }! K, `$ k5 m9 c) q  h. i  T& l
2 A  ?3 c  l) D/ M3 q這些全來自「認知不對稱」。
* }$ j. [1 H, T. q3 ?, N- i3 S& F; B$ a
兩岸人民,尤其是農民,應該多多接觸,透過彼此直接的認識和瞭解,打破所有不對稱帶給雙方的負面影響和束縛,讓「兩岸現狀」再也不是個難題或麻煩,而是一樁由仇恨變和解、從敵對到合作,值得全人類讚賞的美麗經驗。0 m; @% a% R  M$ Y5 x( J, v/ r" s
) s1 M8 F3 l. s3 Y: z- }2 `

$ R  u! T. `2 ]. @: u
2 t1 F/ a1 X3 Y) K* I. o5 ~1 e) H5 V: i' W) Z
9 t% k! u6 w' b) S) c
本文已刊於:神農廣播雙週報259期(98年5月20日出版)$ _: [9 |, a) r# u
- t' F: w7 W; T' j7 v8 u. a$ _





歡迎光臨 神農廣播電台網路社群 (http://www.fm995.com.tw/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