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廣播電台網路社群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Login

免註冊即享有會員功能

搜索
查看: 44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米勒、胡適與神農 ─ 小靖

[複製鏈接]

123

主題

129

帖子

113 小時

在線時間

專業駐點會員

麻吉1280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積分
8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 11:03:4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暢遊本站。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米勒、胡適與神農
, Y3 ^# u8 f8 L7 ~
8 ]8 b4 I1 p5 _4 l& _文:小靖/ X* o4 p: K# X1 H: o0 Y3 a6 o
6 O" |$ L, i' c# ?. t) v$ h
 * n  p% }) L/ p

* N5 A: ]9 x  G, R7 c& [ ) e* V( ]% ?9 T+ P1 z

2 e* S* @5 W; C" \七月底,台長出了一張公告,總經理請大家八月六號上台北看米勒畫展,並參觀胡適紀念館。% f. b! o/ g1 \! d: U
' D0 _6 W' b$ X4 @( v& n
對米勒的深刻印象起始於高中的美術老師,但零星堆疊出的記憶卻不怎麼愉快,起因於老師提到的兩個故事,一是關於米勒的裸女畫,一是被賤賣的「拾穗」與「晚禱」。生活不曾受過任何波折的女孩,認識了只願「采菊東籬下」的淵明大叔之後,怎麼看得起竟然甘心為五斗米折腰的長鬍子米勒呢?" j# i. J- Z" Y* Z, n# c. V3 ^

0 N/ Q% c$ D3 u! j. V
3 K, S, J2 r1 f: e* I  J匆匆過了十幾年光陰,這當中我曾被面色黝黑卻咧嘴笑談無米樂的崑濱伯逗得哭笑不得,也曾被多起老農曬死田中的壞消息所驚嚇過,更曾被外觀華麗卻搖擺不定的農業政策搞得血壓上升。如今,站在「拾穗」的真跡前,多了份懂得心疼的理解:為了生命的延續,一切的委曲求全都是偉大的。
! r8 Z, h. ^1 D) s$ f: x
! m: _6 d' H0 J! ^& `0 p7 f參觀「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時,聽到身邊有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男生脫口而出:「怎麼都在織毛線啊!」不解的語氣道出了一個客觀的真實。的確,米勒畫中的女性幾乎不得空,有人縫衣服、有人紡紗、有人織毛線、有人拾穗…台灣的農家也是如此勤奮,會輪作、會養雞鴨與豬牛,勤奮加上風調雨順,有了盛產豐收,供需不平衡的結果一出現,美德竟成了眾矢之的。於是政府釋出恩澤,檢討結果是農業補助的名目又增了許多,其中一條叫「休耕補助」。思想與行為的環環相扣,因此在台灣現代教育的體制下,才會有年輕人在米勒畫展中,對「牧羊女織毛線」這種事情感到不以為然,這樣的人要讓他懂得「善用時間」,大概得費一番脣舌了。& d5 r' H! A" w
( q* @5 ]" t- T- f) P; \
近年來,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讓許多人感覺到恐慌,財富這種東西沒辦法用量杯來分等,因此無避免的,在許多時代都會存在這樣的不平等。「拾穗」這幅畫便深刻地鉤勒出貧與富當中的差距,主景是三位婦女撿拾著地上被遺落的麥穗,背景則是一群扛著大批麥稈的農人們,看不出眾人的表情,因此沒有快樂與辛酸的差別,倒是有一個詞彙不斷衝擊著我的思緒──寬容。* R. U9 ]( f1 @. D

, n; o6 [0 F% _# |1 T1 i. }3 G& q) m. K所有人的目光都停駐在拾穗婦人的身上,許多辯證盡情爭論天上盤旋的烏鴉不是霉漬,而我所在意的卻是隱約顯現的「寬容」。烏鴉如此大喇喇的進入視線,卻沒有人做出驅趕的動作,整個畫面和諧、自然,沒有任何突兀之處,若當成食物鏈來看待也無不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罷了!農的生態圈原本就該是如此。  G0 Y1 S& a0 P+ ^. X
: O$ O. F8 |/ Q- I' G' I# ~
戰爭總是讓人沒有好日子過,19世紀因拿破崙野心而動盪的法國同樣慘淡,即便是鄉下的農民肯定也能有所感受,但米勒畫中的人物卻沒有因此氣餒。米勒畫中的這些人物看起來並不富足,但卻沒有人露出苦惱的表情,就算面對馬鈴薯歉收,只是更衷心的祈禱、更安分的耕作著,因此懂得感恩的晚禱女長久以來始終受人尊敬。5 l6 D7 t8 X+ i9 f# t7 b
' u9 Q8 D+ [+ v+ l" ~
米勒畫「晚禱」出現了許多「意外」,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名稱,原本米勒想畫的主題是「馬鈴薯歉收」,雖然陰錯陽差成就出更高層的意義,但畫中人物存在的歷史背景是擦不掉、改不了的。當時和現在一樣都發生了「糧荒」,雖然原因不完全相同,但某些細節卻有可能相似。6 L5 e) b: l1 q& d5 k) W& J( `1 W
- v7 D% t# r2 r& G, _( p7 R* i$ Z
馬鈴薯原本是產在南美洲,被哥倫布帶回到歐洲移植成功,因為不需要加工就可以食用,被看作是「完全食物」。於是歐洲有許多地區的居民紛紛改種馬鈴薯,甚至把馬鈴薯作為主食並且依賴越來越深,十九世紀的馬鈴薯還成了愛爾蘭的單一糧食,但天有不測風雲,在米勒所處的年代,竟然發生晚疫病而造成馬鈴薯歉收,戰爭加上糧荒,不幸結伴而來。即便馬鈴薯晚疫病已經可以克服,而種植馬鈴薯又不需要太多水分,並且大約50天左右就能收成,我還是不怎麼認可「用馬鈴薯來解決糧荒」的作法,何況這前車之鑑還不遠,就算有聯合國的專家背書(聯合國把2008年定為國際馬鈴薯年)也難以堅定信念。有時候,我不禁會想著,人類為何無法從歷史當中得到真正的教訓,難道真以為身在不同時代就會有所豁免?但這份痴傻,的確也造就了人類能持續存在的動力,如此讓人難以深責。  c5 H5 A% |% W% D  P! d) {- S

+ X. B5 P, B* V) q+ o與「馬鈴薯救世論」持不同意見的阿寶哥,則奉「水稻」為尊。他認為可以在熱帶地區廣種水稻,熱帶地區種植水稻的方式和台灣這種副熱帶的種法不一樣,熱帶地區的水稻是整株泡在水裡,只需要水和陽光,又不必害怕倒伏。仔細想想,我也覺得稻米這東西不錯,比起馬鈴薯來得容易載運,保存性好,想要救濟災民也方便些。, O* o7 ]8 C9 ~7 i# U

  r8 w5 c- R: G4 A* m但不管是哪種作物都好,問題絕對不在於誰要取代誰,而是應該要增加種植面積的可能性。沒辦法改變環境,就去適應環境;沒辦法改變天候,就去適應天候。較難以理解的是,吃都吃不夠了,為什麼還要拿糧食去作生質能源呢?200公斤玉米只能讓北美一台通勤汽車往返幾天,卻可以提供非洲某成年男子一整年的飽食。生質能源並非不可作,而是該以無法食用的部份來研究才合理,如秸稈、如蔗渣,甚至在某些水域造成污染的海藻,都可以拿來實驗看看啊!  Z4 z, z/ |5 s% P3 m# V- e1 Z* v6 ^5 G

' Y# C* [  V) w4 U「驚艷米勒-田園之美」所展出的米勒畫作中,我最喜歡的反倒不是他最著名於世的的「拾穗」與「晚禱」,一方面是因為與這兩幅名畫之間隔了一層保全玻璃,以及現場眾人的圍拱,不能真正看清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比較喜歡明朗鮮亮的色調,就後項私心,我深深地為米勒的「春天」所著迷。! N! z1 {( E6 P5 F9 ^! [. l

6 K% c# w5 }* V* S1 D像「春天」這樣的作品在米勒的作品當中是相當少見的,即便不曾有過極苦的勾勒,樸實的米勒也難得有這樣極樂的描繪,雨後遺落在果樹上的晶瑩透出亮光,與跨過天際的彩虹預告著將有的豐收,農人的快樂莫過於此。
$ ^* Y5 F- v# |& r7 Q% h% O  f: z0 N
不知道是否也有人和我和阿郎哥一樣,本來是慕米勒之名來看畫展,卻被其他畫家的作品吸引住了。愛畫動物的羅莎‧波納便是我們移情別戀的始作俑者。「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鬆土」偌大畫作呈現眼前之時,一時半刻無法移開視線,心中熱切急問「這真的是油畫,不是相片嗎?」呵,真的是波納的親筆畫作。那牛群、那被翻起的土壤、那遠近的森林和草原…都如此寫實地被波納的畫筆所記錄下來了。好的作品不見得要有名氣才能讓人喜愛,真正的喜愛是來自共鳴,若生活能在相似的頻率跳動著,相信更能有所感應。
4 ^# }5 V" q+ y8 V+ V' w% c+ H; ?6 k
  X  J% Z& {' y! Y. ?# |7 o想要深入名畫意境,了解畫家所在的時代背景與生活環境是最直接的切入點,不見得能一矢中的,但,雖不中亦不遠矣!想要看看米勒與他那些巴比松朋友們的「家」並不難,那時候已經有相片這樣的產物了,可以拿來和寫實畫派的作品相比對。過去人們遭遇戰亂的時候,總找得到幾處平和的地區可以偏安、躲藏,米勒與朋友們會來到巴比松便是這樣的原因,當時的巴比松對這群畫家來說是一處化外仙境,如同桃花源一般。
/ S7 g1 I, j  r% A* b/ ]; `! I; O4 q/ n1 s/ W' q( q! S
可現在的人們便沒有如此的好運了,科技將全世界綁在一塊,不必有戰爭,光只是開關冷氣、驅車路上跑,甚至多抹幾層髮膠,都能影響到千里之外的人們。不相信?!近來的地球暖化,你感受不到嗎?冰山溶解的景象,我們或許看不到,但是站在太陽底下,越來越難以忍受的高溫,應該是天地給我們夠明顯的提示吧!蜜蜂變少使得植物不容易授粉,可以下田耕作的時間變短了…這些變化不應該只有站在第一線的農民朋友才覺得憂慮,其他人也得正視問題,一同來改善,可別等到災難到了家門口才發覺唷!
; Y" L9 A# \) g8 A5 {
$ _+ s# A  \' }# r; t, R為期三個多月的「驚艷米勒-田園之美」畫展,即將在九月五日結束展期,如此貼近農家的主題,挺適合雲嘉南鄉親們一同來觀賞。說到這,中南部的朋友可能要抱不平了,雖然入場券才二百五十元,但我們可得花上二千大洋才能夠與米勒相遇。試著往好處想,到台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總比到法國的奧塞美術館來得容易許多啦!台灣人自我安慰的功夫可被政府訓練的很好了,「不然你想怎樣呢?」打鴨子上架,就算沒準備好,也總有機會自我合理化一番吧!只希望大家別再睜眼說瞎話就好,不好的狀況需要正視,而不是找一堆理由來粉飾太平。; [4 i( P  N. \* V% E' L' l
/ j% `3 i* }9 d! ?
 
/ B" d8 f' |- ]; M1 I) T" X9 v, s- W! r7 J
能拜訪「胡適紀念館」可以說是運氣好,一個星期只開放星期三、星期六兩天,沒事先探過底細的訪客很容易就會錯過。我們一行七人,長期定居雲嘉地區,如何能精準的掌握參觀時刻,當然得感謝老闆王柏鐺先生了。老闆近來很喜歡到中研院散步兼養生,他說自己幾乎每天都會來看看胡適先生,即便沒有進門,也會「經過」關心一下。7 Y8 I+ H' d& q( P$ F. V  t

- i* l7 a, P; c看完「驚艷米勒-田園之美」後,我們先到中研院附設的北雲餐廳享用午餐。北雲的中式餐點著實給我們一個大大的意外,連挑嘴的蘭姐都誇讚不已,由於蘭姐本身的廚藝相當不錯,能夠讓她讚許的餐點並不多,她的背書該能增加我推薦的可信度吧!北雲餐廳的服務項目包括:中式自助餐、台式合菜、喜慶筵席、聚餐包廂。除了合菜與筵席以外,也提供平價的便當快餐,大概是七、八十元吧!褪去華麗外表,每一道菜都清淡爽口,這一點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簡單,現在有許多中式餐廳都太注重包裝與排場,反而讓真正能留住客人的「味」失去了本色。3 S$ t1 o& E; ]2 ]: W% ?8 j/ w

+ Q) |8 ]: T$ a1 A% |' J" l茶足飯飽便驅車前往「胡適紀念館」,即使同樣在中研院轄區內,不搭車還是得折騰一段時間,而在我們得當日往返的考量下,當然還是速戰速決的好。
0 v: T4 G& k% v0 i( `
/ V4 L5 S! M4 \3 v$ i6 `' r  5 V; g: y: `* Z+ E; {
0 ]9 s% F$ @4 c2 l7 _; D. G1 m  w
「胡適紀念館」包括三個部份:胡適先生南港舊宅(1958-1962)、陳列室(1964由Mr. C. V. Starr先生捐贈建造)、胡適墓園(胡適先生和江冬秀女士合葬之處)。而我們當天參觀了陳列室與舊宅,特別一提的是舊宅陳設當中,胡適先生和江冬秀女士各有一間房,我當時驚訝的問導覽員:「他們夫妻是分房睡嗎?」導覽員笑笑的說:「江冬秀女士的房間陳設是後來才移過來的,過去江女士並沒有住在這裡,因為這裡在當時很偏僻,買東西不方便,江女市定居在另外一處。」
4 A5 y- i- i0 h! g# u' ^& F" y7 p& E1 j% t1 s& \. o$ R+ J' A' f
哈哈,原來如此。不過,讓我發出疑問的還不只如此,真如劉姥姥初入大觀園般,舉凡牙刷的刷毛、超大的木書桌、放大鏡、像攜帶式瓦斯爐的煙灰缸…都讓我滿腦子問號亂竄,嘿~原來胡老先生會抽煙喔!導覽員又笑了:「是的,偶爾會抽一點,不常。」胡適會抽煙耶!好意外的發現喔!不過,這並不損及我對他老人家的崇拜,只是會開始胡亂想像胡先生抽煙的樣子是怎樣的,是溫吞、是激昂、還是急切呢?是什麼樣的狀況會讓他想要吞雲吐霧呢?是心情好,還是心情壞?如今卻已不得而知了。- B! L* f$ Y3 I) [; c, [) `

% v5 V  E! V+ o2 |- l, g另外,不只一個人鄭重的告訴我「浴室裡的坐式抽水馬桶很特別」。據說在那個年代是很少見的,連五年級後段班的大哥們(現年是四十歲左右的年紀)都用過「噗通糞坑」來大小解,想必這東西會擺在這裡,真的是很神奇啦!面對他們的提醒,我的嘴上只能極力附和的答著「是喔!」「真的是這樣啊!」但心裡想得完全是「有這麼了不起嗎?」,「我除了包尿布的年紀以外,都是用這款設備來如廁的啊!」
0 w, D4 @1 p% |: b其實,光只是「胡適紀念館」前頭的陳列室,要想好好仔細看一看的話,就夠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了,尤其對胡適迷來說,恐怕是一來就甭想走了。依胡適本人樣貌打造的石頭像栩栩如生,就連耳垂上的皺摺都倣的九分像,可惜這裡不能拍照,你只能多看幾眼或多來幾次吧!還有胡適先生的手稿、留影,以及用過的各種物品,包括印章、心臟病的藥劑、友人的贈物…等等,每一字、每一物都能讓人感受、懷想當時的胡適先生。
: ~' n/ D( B: s4 d% @6 `
) ~+ J% P' J" Q3 f胡適先生(1891.12.17-1962.2.24)生於清朝光緒年間,對我來說,已經是個很遙遠的古人。那個年代似乎是流行擁有很多名字,胡先生也不例外。他的原名叫作嗣穈,所以在陳列室當中可以看到早期有許多家書都署名為嗣穈。另外還有譜(族譜)名洪騂,字希疆,後來則自己改名為適,字適之,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個人也是喜歡胡適這個名字,除了意義層面很值得喝采外,也好聽、好記、好寫。根據阿公的說詞,我那個貌似菜市場選拔出的名字也很有意義耶!反正,老人家喜歡就好,我倒也懶得學習胡先生的積極,去改成什麼美妙的名字,我認為,不拗口、沒怪諧音就算好名字囉!% D8 U; m9 _" H% R0 e& O. B
' _6 V" b6 W( D9 c9 }$ O9 L
在陳列室觀看胡適先生的墨跡,實在難以理解,胡適先生的朋友會說「胡適什麼都好,就是字寫不好」。他的字實在看不出哪裡不好,又不是要當什麼書法大師,不需要媲美王羲之、柳公權一類行家吧!若硬要講胡先生有個什麼缺憾,他在1910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到康乃爾大學原本選擇讀農科,卻只撐了一年,就改讀文科,原因竟然跟蘋果有關。大家都知道美國的蘋果很出名,品種也很多,期末考試時要求將蘋果分類,儘管他很努力,卻還是分得亂七八糟,最後只好承認失敗,回到自己擅長的文科領域了。$ E" K# l) H4 b4 S+ [6 T; Z; e

" U6 A$ [6 c7 o6 g除了體貼家人的心意外,胡適選讀農科的初衷仍有值得深究之處。古人言:「齊家、治國、平天下」,想學農的胡適除了愛家,想必也是愛國份子。怎麼學農和愛國也有關係啊?想明白箇中奧妙,恐怕得要把一竿人等抓進來講講故事了。! i+ Y+ {  r: e4 i: f' m! d
- G# g4 n; W7 b1 }5 Z
話說在清朝光緒皇帝實行戊戌變法的前四年,也就是西元1894年,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在「上李鴻章書」中提到:「…此中國今日農政之所以日就廢弛也。農民只知恆守古法,不思變通,墾荒不力,水利不修,遂致勞多而穫少,民食日艱。…」…,「竊以我國自欲行西法以來,惟農政一事,未聞仿效,派往外洋肄業學生,亦未聞有入農政學堂者,而所聘西儒,亦未見有一農學之師,此亦籌富強之一憾事也。」民為國本,而民以食為天,農業不發達,可以吃的東西越來越少,如何能凝聚民心呢?想要救國救民(當年肯定沒有「拼經濟」這等響亮的口號),更不能忽視農的問題。雖然,「上李鴻章書」未被採用,但有識之士,志氣相通,接著,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運動就設了農務學堂;1909年清廷運用美國退還之部份庚子賠款鼓勵遊學,而其中十之有八到美國學習農工商礦,胡適先生便是這時期第二批考上公費留學的學生之一。胡先生是不是和孫先生一樣,或曾受到這股興農濟世思潮的影響,看出清末的農業之落後是來自不夠專業,缺乏現代科學知識基礎,侷限在傳統農法靠天吃飯的困境中無法掙脫,而想學西方科技農法以振中國之弱,還是如果選讀農科,可以獲全額獎學金,可把一些錢寄回去貼補家用,有待專研胡適思想行誼的專家學著進一步探研。& O# S2 N- i+ c* k) o! z& ?

$ v& ^9 Q7 ~* v3 y& Z5 q+ v不管如何,明知自己喜歡的是文學,卻還硬著頭皮去挑戰農學,胡適的勇氣還是令人佩服。看來想從事農業研究,還得掂掂自己的斤兩才行唷!
9 J' b1 S1 X3 v9 v1 i. n% R/ L  P* |, z% \6 u% u  a/ n
原本以為胡適是個斯文嚴謹的人,應該不懂什麼情愛吧,但看過胡適送給太太江冬秀女士的對戒之後,便打破先前的刻板印象了。雖然金戒子的樣式很普通,甚至有點粗糙,但胡適在戒子內側放了「蜜語」,把自己和太太的名字刻在上頭,象徵永結同心的創意,讓我在展示櫃前直呼浪漫。+ O7 X7 V+ l# _# e/ i! M
1 L5 k" a; W. u6 M
從陳列室到舊宅的通道上,好事者不妨找看看有沒有兩棵香椿,你可能會問「香椿有什麼異常嗎?」沒有,別好奇,香椿沒什麼不一樣,保證是綠色沒有變種,有趣的是香椿底下躺著的大石塊,這石塊原本是胡適先生的墓碑,但和江冬秀女士合葬之後,無處可放,就暫時被閒置在這裡了。
$ ~$ u0 T' t, P1 m' i1 U7 N! R
) P" D. O3 v5 X/ `晚年的胡適說:「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一個畢生宣揚自由主義的人竟然會有這樣的說詞真是令人詫異,但看他和江冬秀女士四十多年的婚姻,其實不難理解這當中的奧妙。婚前,胡適便知道未婚妻是一個裹腳、半文盲的傳統女性,心靈上的交流想必是有萬分障礙,「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是一種最謙卑的感恩心情,從感恩出發,能夠牽手白頭的是圓融、無嫌隙的真情。
  T0 y# B- T$ t( q" Y: i. ?4 D) u% S; d+ Y  i* F
介於馬褂與西服、保守與創新之間,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我看待胡適先生,他全然是一個矛盾綜合體。論學術改革、論婚姻與感情都是如此,即便他不是故意要這麼作,但因他而起的許多事卻順勢影響了許多人。
% U' Q' W. ~. Y8 a# S; f7 t8 \" I/ j7 [" u9 v' W: X. U1 @* k9 B
胡適先生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駐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以及提倡文學革命這些種種偉大功蹟,想必大家都知道,不需要我來多作宣揚,而且只要訪一趟「胡適紀念館」,不清楚的事情也都能明白了。「胡適紀念館」位於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內,目前不售票、免費開放,但是開放的時間不多,一個星期只開放星期三、六兩天(國定假日不開放),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若不想撲空,可以先打電話到02-27821147、02-27899720洽詢。! k  t. P+ U2 b4 v0 h

0 ^0 T" ]* j+ r3 _( b如果沒有辦法親自到「胡適紀念館」參觀,那麼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到「胡適紀念館」的網站一遊。這個網站不僅介紹詳細,還有許多館藏檔案上傳喔!譬如胡適的文稿、講稿及著作等遺稿,胡適在南港住宅的老照片,胡適用過的筆架、硯台、放大鏡、迴紋針、橡皮擦、文具盒等舊物的相片,還有其它珍貴的影音資料…都可以在網站上點閱。「胡適紀念館」網站的網址是:http://www.mh.sinica.edu.tw/koteki/index.htm4 O8 ^7 J* [+ p
% v/ |2 P1 z  z1 q' p0 S
 
8 O4 s8 L- a; o% z0 q0 N# G& p- g6 y/ M+ O. }' t7 @4 }
) {- K0 c9 Z9 m+ [; y2 f6 g
本文已刊於:神農廣播雙週報250期(97年8月20日出版)5 b- }7 L! {9 L4 u3 l' d7 [

手機版|神農廣播電台網路社群  

GMT+8, 2024-4-29 23:40 , Processed in 0.19190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