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廣播電台網路社群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Login

免註冊即享有會員功能

搜索
查看: 44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化學肥料的發展及其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一)─ 曾明寶

[複製鏈接]

123

主題

129

帖子

113 小時

在線時間

專業駐點會員

麻吉1280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積分
8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 11:13: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上註冊,結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鬆暢遊本站。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少爺 於 2013-12-1 18:23 編輯
6 t' T. _4 K( P9 b- ]; ^# B- U) {) T  |7 D8 e, {/ U
植物營養與肥料施用要點   系列十五: U4 M( t, x% Q6 ~) K( M( F2 D8 `
. \% H6 N+ Z9 P  ?: X) M$ Y
化學肥料的發展及其在農業生産中的作用(一)
' }3 u1 _: m  D1 l2 a/ j3 ^; H. @3 p8 s" Q- u/ K
文:曾明寶& O8 Z1 a( Z4 }: Z
( @8 a! H  e7 `9 p. W2 s9 l
 $ X, K/ ?/ {! ~; d1 L
2 v$ v. d, t! r
化學肥料“誕生”於1840年。但在19世紀中到20世紀中的100年中,化學肥料的增長速度,從絕對數量來看並不快。1950年全世界的化學肥料總産量爲1413萬噸 ,總消費量爲1361萬噸。此後化學肥料的生産量以每10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增加,1950~1980年是世界化學肥料迅速發展的時期,到1988/1989肥料年度達到一個高峰,化學肥料的年産量達到15783萬噸,年消費量達到14564萬噸。此後全球化學肥料産量和消費量連續5年下降,到1994/1995年度才逐步回升,但至今沒有恢復到1988/1989年度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前蘇聯和東歐地區經濟不景氣,同時,西歐一些國家從環境保護考慮,對已經是很高的化學肥料用量加以限制。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開發國家化學肥料的消費量和磷鉀肥的比例明顯下降,而發中國家則呈相反的趨勢:8 b. J6 D( ~+ j: l8 ?$ y

$ G$ L# l  _9 z, O, k7 Q" K0 l4 j% L化學肥料單位面積消費量(公斤/公頃)和氮磷鉀比例(N: P[sub]2[/sub]O[sub]5[/sub]: K[sub]2[/sub]O, 以N爲1)" o( _# k" y% A3 V% s

7 Q9 r! {; R" P" p
 
' E0 S- T7 u" Y1 \" ]
1980/1981
1990/1991
1997/1998
已開發國家
消費量
120
112
86
氮磷鉀比例
0.62:0.57
0.57:0.50
0.42:0.41
開發中國家
消費量
57
89
111
氮磷鉀比例
0.39:0.16
0.39:0.16
0.41:0.20
) q3 Q+ Q' v0 w; U0 _

; v) a' I/ K' B) x% Y  n3 R( h目前單位面積化學肥料用量高的地區,一個仍然是西歐,另一個是東亞和南亞。例如1997/1998年度,荷蘭和英國的施肥量分別爲557和330公斤/公頃,馬來西亞、韓國和日本則分別爲659,526和386公斤/公頃。7 Q  D+ q5 X& Y  _% J# t
4 X& D. z+ n/ K7 K& \+ h+ m/ a5 D0 u
關於肥料施用的增産效果,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肥料計劃(Fertilizer Program) 從1961~1986年曾在亞、非、拉的開發中國家進行過42300多次試驗,涉及10餘種作物,每公斤肥料(養分)可增産小麥4~8公斤,水稻、玉米 8~12公斤,塊根、塊莖32~48公斤,豆類2~5公斤,油料作物4~8公斤,棉花(籽棉)3~6公斤。同樣根據FAO的估計,施肥增加收穫量50%左右,而總收穫量中大約有1/3是施肥增加的。例如不施肥的産量爲4000公斤/公頃,施肥後的産量爲6000公斤/公頃,則施肥比不施肥增加了2000千 克/公頃,爲50%;6000公斤/公頃的産量中有2000公斤/公頃是施肥的效果,占1/3。這在比較貧瘠的土地上,進行合理施肥,可取得這樣的效果。
9 W; ?% x* t; a- D
- p# v+ {+ \. E# s# S; G; L近二年多來,全球經濟情勢劇變,除石油輸出國外,幾乎所有國家都陷入(或面臨)停滯膨脹的困境。對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糧食和肥料的貨少價昂。分析其中原因,實由於二次大戰後,快速而不平衡的經濟發展和政治上的矛盾所引起的一連串聯鎖反應使然。1970年以前,糧食和肥料的過剩,使得主要生產國家深受困擾,他們採取的措施是一方面限制國內生產,一方面極力向外推銷或撥作外援,結果不僅阻擋了擴充增產設備的新投資,同時也鬆懈了開發中國家對農業改進和人口計畫的努力。1972年世界若干地區氣候失常,引起歉收,各國為了增產糧食,急需大宗肥料,於是糧食和肥料 的價格遽行揚升。隨後石油一再漲價,繼以禁運,使得肥料問題更加嚴重。" t6 v! F5 A) P
3 }, }+ S2 \+ z1 L7 Y( r4 I
台灣在高溫多雨環境和集約栽培制度下,化學肥料乃維持農業生產的必需條件,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使用化學肥料。100年來,消費量由初期每年數千噸漸漸增加到民國41年的30多萬噸,50年達70萬噸,至60年更超過了一百萬噸。日據時代結束後至今,台灣各作物單位產量提高了一倍以上,肥料用量的增加,無疑是一重要因素。
# o' z/ B1 N! l) |
# H+ W3 k% X. E# K/ x: N' S% P; _- f* j
 1 f2 ~  Q' F  B" _  p0 D9 @1 {, c6 M
' o! `2 v- F. E# v" a' z
本文已刊於:神農廣播雙週報250期(97年8月20日出版)( m/ F0 I% B9 f+ y7 b

手機版|神農廣播電台網路社群  

GMT+8, 2024-6-1 09:20 , Processed in 0.1584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